一提到扶贫,很多人都有认识误区。认为扶贫是“做好事”、“搞慈善”。其实奉献爱心只是扶贫工作一个很小的部分,不是扶贫的实质。本委员认为,所谓扶贫,是指优化配置错位和没有很好发挥作用的资源和机制,使之走上良性发展轨道的一项社会工程。既然资源和机制错位配置,那么扭转的最好手段不是政府,而是市场。
2015年10月16日,习近平总书记在2015减贫与发展高层论坛发表主旨演讲中提出“我们坚持开发式扶贫方针,把发展作为解决贫困的根本途径,既扶贫又扶志,调动扶贫对象的积极性,提高其发展能力,发挥其主体作用。”、“我们坚持动员全社会参与,发挥中国制度优势,构建了政府、社会、市场协同推进的大扶贫格局,形成了跨地区、跨部门、跨单位、全社会共同参与的多元主体的社会扶贫体系。”这一讲话清晰无误地表明了中央对“精准扶贫”的思考,就是要充分发挥市场的作用。
长期以来,政府是扶贫的主力军,投资金、建项目,但实施效果却不好。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弗里德曼曾一针见血地指出:“花自己的钱办自己的事,最为经济;花自己的钱给别人办事,最有效率;花别人的钱为自己办事,最为浪费;花别人的钱为别人办事,最不负责任。”普遍的人性决定了,公共资源的掌控者既没有动力也没有能力去精打细算地使用扶贫资金,提高扶贫的效益。本委员认为,在扶贫中,政府资金的投向主要应用于教育培训、基础设施建设、生态环境保护、降低交易成本等方面,而产业发展的事情,应当交由企业来做。政府直接上产业发展的扶贫项目,缺论证、花钱多、浪费大、效果差,还扭曲了资源配置,花的钱都打了水漂。相反,在产业扶贫上,政府如果给企业政策、平台、资源,花的钱少,效果反而会好很多。
当前供给侧改革的着力点,是有效供给。因此,实施精准扶贫,不妨从发挥市场作用,实现产业扶贫的有效供给开始。为此本委员呼吁,在新形势下,应当发挥餐饮业在精准扶贫中的主力军作用。理由如下:
餐饮业是永远的朝阳产业,对贫困地区和贫困人口扶贫的拉动作用最大。有些地方主政者,不切实际,盲目地在贫困地区发展所谓的高新技术。这些产业,对劳动者的技术素质要求高,吸纳就业少,贫困人群普遍受教育程度低,对其脱贫解困的拉动作用非常有限。其实围绕着人类最基本需求的“衣食住行”等实体经济,才应当是扶贫适应国情,优先考虑发展的重点产业。一个月不玩手机可以,但一个月不吃饭绝对不行。
以餐饮业为例,其优势至少有四:一是其原辅材料绝大部分来自初级农副产品,与农业的关联度最高,对农业发展的拉动作用大。二是通过订单农业,引导农民生产适销对路农产品,有效联结了生产与市场,有效提高了种植养殖业的效益。三是属劳动密集型行业,对劳动者的技能要求相对较低,能够大量吸纳就业。四是餐饮业能够与生态旅游很好地结合,有的旅游者深入山区,除了领略壮美风景外,还希望品尝地方特色的菜肴。通过在贫困地区建集吃娱购游于一体的基地,可以拉动旅游业发展,实现贫困农民不出乡,就地脱贫。
具体建议如下:
一、策划立项一批项目,鼓励餐饮业参与精准扶贫
在十三五规划纲要中,应当提出要“发挥餐饮业在精准扶贫中的作用”。国家发改委应当策划一批发挥餐饮企业作用的产业扶贫项目,财政部每年的PPP项目计划中应当包括餐饮精准扶贫项目。要大力支持全国工商联、国家扶贫办和中国光彩事业促进会“万企帮万村精准扶贫行动”,发动餐饮企业与贫困村采取村企共建方式,签约结对,定点帮扶。
二、给予优惠政策,激励餐饮业的积极性
餐饮业参与精准扶贫最有效的途径,是在贫困地区建立农副产品种植加工基地、畜禽特色养殖基地、返乡农民工和贫困妇女就业培训基地、餐饮旅游综合性接待基地等各类基地。这些基地,可以就地消化农产品,实行订单农业,解决农产品销路问题;可以提高贫困农民的种植养殖技术、初级农产品加工技术等各类农业生产技术,提升劳动技能;可以就地消化劳动力,解决贫困农民外出打工离乡背井的不便,减少留守儿童和留守老人,促进家庭和谐;可以促进农产品质量安全的提高和农产品生产标准体系的提升;更可以将餐饮旅游等概念融为一体,改善贫困地区生产生活面貌,将山村的“未开发劣势”转化为“自然资源优势”,是一举多得的产业扶贫好途径。因此建议从用地、资金补助、银行贷款、税收优惠等方面着手,出台综合性的鼓励政策,提升餐饮企业参与精准扶贫的积极性。同时发挥行业商会的作用,鼓励企业家抱团参与扶贫开发。
三、加强检查验收,促进精准扶贫的效果
建议建立产业扶贫效果的考评指标体系,从上交利税、吸纳劳动力、贫困人口人均收入等方面建立一套完整的考评体系,鼓励先进,激励落后。对不符合要求,效果不好的,建立退出和惩戒机制,让安心扎根农村从事扶贫事业的企业能够真正发挥应有的作用。同时,要适时宣传先进,推广经验,尽快让现有的贫困地区摘掉贫困帽子,让广大人民群众共享改革发展的成果,全面建成更高层次的小康社会。